先插播一下<海角七号>,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在看到和菜头博客里介绍之后就马上跑到土豆上下载了,但是在电脑里放了一个多星期,直到上周才顶着两顿饭不吃看完了。关于之中的感情,我的观点和一个博客里比较一致:http://tianyaxingren1978.blogbus.com/logs/30879456.html
本话接着谈电影,这次应该是讲<杀死肯尼迪>和<永不妥协>。
<杀死肯尼迪>(<JFK>)是一部以历史故事为素材,加上充分的想象或者称之为逻辑推理,从而构筑的一个故事;其真实性无法考证,因为没有充分的开放 的历史材料。但这个故事则完全建立在历史已经公开的材料之上,从法律的角度来说,称得上是一种"法律事实"或"法律推理"。片尾讲道:谨以此片献给还在追 求真理的人们--这就已经道出了本片的存在基础了。
在JFK中讲述了这样一种事实,肯尼迪总统被杀,路德金被杀,肯尼迪议员(肯尼迪总 统之弟)也被杀,三者均是秉承着自由信念和减少种族冲突、从外攻(越南)变为内政的重大政策转变。一个地方检察员发现肯尼迪总统被剌有诸多问题,比如地方 政府的治安不力,比如当时涉嫌较多的情报部门,在一系列的推理和比较可靠的证据比较之下,他发现对手直指白宫,指向国家目前的最高行政机关以及国家的安 全、情报部门、州政府以及可能得到其支持的三K党、境外危险分子等。检察员直言这是一场最高政府指导下的"政变",并且展开了以小团体对抗整个国家对抗的 过程。
在结尾处,检察员作出了种种可能的分析,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之下对某个涉嫌的权势人物起诉,陪审团的答复是罪名不成立,因为他们觉 得检察员所说的是极有可能的,并且存在极大的嫌疑的,但是在没有证据而只有推理的前提之下,也只能作出无罪的判决。这是一种无力无奈但又符合事实的判决, 有点让人想到辛普森案中的情况。
<永不妥协>从故事的主要情节来看,主要讲述了一位抚养三个小孩的离异女性如何在工作上努力奋斗,最终 获得了律师的尊重,以一个非律师的身份成功跻身律师事务所高层的故事。比较有趣的一个黄色笑话是,当那个比较高傲的女性律师问及此位离异母亲,说如何在一 周之内将600多个原告都说服并获得了授权时,这位妈妈说:我很辛苦,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给600多个人挨个吹萧,不然自私可能以这么快的速度就搞定。
两部影片对比着看,也能发现不少问题。比如,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是直接面对现实追求效率打折之下的公正,还是直接去追求最高的公正。在JFK中,一个小 小的地方检察员,在对手是白宫、情报部门、地方政府以及黑手党等等,生命安全甚至都无法保障时,他选择的仍然是直接对抗,在法庭上起诉。在肯尼迪被杀死的 时候,他没有退缩,去寻找真相;有人威胁,但是他没有相信。在金被杀死的时候,他也没有退缩,认为这是对手已经在害怕真相了。而在肯尼迪议员被杀掉的时 候,他终于开始害怕了,终于知道对手是一个多么疯狂,多么巨大的家伙。但他以及他的朋友们仍然没有退缩,不过他重新对朋友们强调了一次危险,但都得到了支 持。他代表着一个绝对正义的形象,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面对威胁时不害怕,在生命无法保障时巧妙地将事情炒大从而利用自己的公众地位保护自己,如此等等。 在这种人面前,仅仅有着法律的公平正义,而没有其它,没有妥协,没有太大的迂回。
而<永不妥协>则不一样,虽然片名叫<永不妥协>,但 这仅仅是说明主角在工作上的积极心态,而并不代表在一切事情上都是不会妥协的。在面对效率和公正之下,她不得不接受折衷的作法,以效率来换取可能的结果, 这个可能的结果引向失败并不得上诉,或者引向成功并不得上诉,机率均等;而效率则是在几个月之内就可以得到赔偿,如果得到成功的话。这是一个赌博,问题只 在于他们作了很大的努力,因此有很大的胜算而已;但胜算仍然代表了一种失败的可能性,因此即使胜算再大,这也仍然只是赌博而已。这里没有神一样的人物,有 的是现实中的妥协以及公正的曲折前进,有的是律师的商人嘴脸。相对于JFK来说,这是一部人性的影片,生活化、民俗化、现实化。
在已经 终止的考研大业上,法理学中有一个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之分,通俗的就是说神的状态和人的状态。在这两部片子上,JFK就代表了神的一种状态,一个光辉形象 的神明摆在那里;而<永不妥协>则是一个正常人的作法。我们需要希望,需要超人类的人物,虽然这种希望不大,只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能够隔一段时间就出 现一个超人,来给人类活下去的勇气;但是在没有超人的日子里,我们仍然活在世俗的世界里,我们仍然需要接受现实。某一天你结婚了,你的老婆在家里是一个黄 脸婆,但是出门在外就演变成了小妖精,这仍然是一种现实和追求的平衡。
希望只所以被相信,不是因为每每它都能实现,而是因为它有实现的可能性。
我们要超人,我们也要阿甘。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