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西北黄鹤楼;黄鹤一飞仙人去,孔雀五里一徘徊。大道无形,潜龙勿用

2007年12月28日

哲学及其根本--讨论录

  前言
  昨天通过短信与小九聊起了哲学问题,然后我才突然发现自己还远没有变成白痴,这是一个让人十分欣慰的现象。在回复消息的时候,我甚至都需要把外界的烦杂的装修声和吵架声排除在外,同时应付着同事的问话,在万忙之中去思考这传说中的“宇宙真谛”,不过还好我的脑袋能够保持一段时间的聪明,因此也就出现了如下的谈话。

——————————————————————————————————————


  小九:正因为各种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和政治信念,总是试图封死思想,以重复性生产的知识代替思想,所以人类知识体系才特别需要哲学这一纯粹的思想方式。(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误中的,揭开了包括当局倡导的意识形态的本质,也还原了哲学的真正使命。牛人就是牛人。
  我:最近看书,似乎是今日明月说的,哲学是一切的根本,在谈到王守仁时说的。冲突,为人之上,是每个人的本性,某“哲学”的独占统治和众学科共存相互交错。


  小九:我比较赞同的观点是哲学讨论的问题是不具有功利性的,别指望哲学会对人世的具体事件有什么指导作用,用赵汀阳的话来说哲学其实是关乎幸福和命运问题的。
  我:不,这样把哲学放的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哲学研究本质和规律,范围广泛,知行统一。它是高级学问,因此是少数人的权利;距离远是后果远大于原因。


  小九:误解了我的意思。哲学的确是少数人的事情,但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恰恰相反,正因为是对幸福和命运的关注让哲学比其他研究更关心人而不是别的。哲学对具体事件的指导本身就是对它的误解,或者说是中国式的庸俗化。本质和规律在自然科学领域或许存在,超出这个范围未必有。把许多不适宜的问题强加于哲学貌似提高了哲学的位置,实际是贬损了哲学的地位。
  我:1、科学和教育是精英化的,而日常生活是大众化的。精英化在哲学上体现的更为明显,一个哲学家很可能同时精通其他学科,而一个物理学家的这种可能性小很多。2、自然科学中的规律容易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然界的长期稳定导致规律某种程度上的稳定;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上有局限性(信息的传递,对象的不易替代性),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等等,使得规律变动较大,并且不易描述。3、哲学对生活无法指导,这个“生活”得界定;另,科学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就由于其对生活的指导性,包括现实和未来,包括选择取舍等。《黑客帝国》看过没有?


  小九:我更愿意充当一个怀疑论者,虽然并不知道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怀疑论是否确当。我更相信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可复制的,因此有关社会领域的研究说到底描述性的,归纳出一般性普遍适用的规律无异于痴人说梦,顶多具有的是参考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无普世性而言。
  我:可以称为虚无主义,甚至悲观。数学中有区间的概念,无穷是最大的,然后还有很多小的区间。对于规律来说,有适用范围很正常,究极规律如同真、善、美一样,首先是一个追求而不是现实;在规律范围内,规律就是有用和适用的,牛顿解释经典力学,爱因斯坦解释相对论。什么算普世,这个概念同样需要界定。


  小九:这个帽子有点大。悲观谈不上,仅仅是怀疑,虚无主义?不晓得具体内容,不知这个标签贴的是否合适。并不反对对现象的研究并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适用。回到开始的问题,哲学只能在关乎人的幸福和命运这样根本的问题上给予回应,同时这种回应并不能事无俱细的适用于每个场景,当局庸俗化马克思哲学所产生的结果就是让哲学以这种方式远离人们的视线,这才是真正败坏哲学的学术品格。
  我:1、我觉得哲学并没有太明显的目的性,它只是思考存在、未来、规律等等抽象,而幸福等只是其中的一面。2、我觉得任何一种哲学(或类哲学,像宗教)在占统治地位时,大都不可避免打击其它,这于其的包容性有关。但由于国家的多样性,现在的选择和知识保留都好了很多,问题只在于追求和金钱时间。3、马哲庸俗化,如同教育泛化一样,都不代表哲学、教育本身。一个例子,如果司考通过率到了一半,你会转而考另外一种(可能名字不叫司考)。


  小九:我从未说庸俗化后的哲学是哲学本身,而只是强调当下的某种倾向。做为同宗教一样对人的关注,哲学所要回答的最终仍然是人本身而不是其他,只是人是目的性的。而与宗教和意识形态最大的区别可能是哲学是思想性的,宗教和意识形态是反思想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局的马哲是一种意识形态。
  我:如果界定够宽的话,宗教和意识形态也算哲学,我觉得区分点在于包容性,而且三者之间的区分也不是那么明显。有人认为,中国马哲就是宗教。

0 评论: